广佛今年共饮西江水
佛山与珠三角兄弟城市在治理大气、内河涌污染、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密切合作,黄标车在珠三角都将限行。
珠三角各市地缘相近,无论是减轻大气污染,还是治理水体环境,环保问题不可能独立解决。近一年来,广佛肇三市乃至珠三角城市群,在联手治理跨界河涌、联防联治空气污染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,特别是以广州亚运会的召开为抓手,各项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速。
治污:
重点整治20多条跨界河涌
“就在两年前,这里的河水还是又黑又臭,现在好多了。”1月14日,南海盐步东秀聚龙村村民周康成站在花地河岸边说。
花地河是广佛两市的共河之一,对岸就是广州荔湾区的海北、龙溪两村。改革开放以来,由于两岸工厂和居民逐年增加,工业和生活污水并入,河水逐渐变得乌黑恶臭。
南海黄岐西浦渡口的船夫郑亚伍已在花地河开船10余年,每天工作8小时。每天面对乌黑的河水,他穿衣最不喜欢的颜色就是黑色。他驾驶的虽然是机动船,但还得配备两支近10米长的竹竿。因为,河底淤泥太厚,河水退潮之时,船只很容易搁浅,只能用竹竿撑着河底前行。
“以前一网下去就能捕上十几斤鱼虾,现在一天下来都不会有什么收获。”将渔船停靠在岸边,正在补织渔网的渔夫何伯说。
长久以来,花地河等多条广佛共河常年黑臭,但广佛两市却鲜少合作治水,导致治水成效甚微。但这种局面自去年3月广佛两市签订同城化合作协议之后,有了根本性的转变。
花地河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。南海与广州交界的主干河涌有20多条约100公里,花地河是其中污染较为突出的一条。南海区内河涌整治办主任李杰东介绍,南海对花地河治理总投入约1.7亿元,预计能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治理,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。
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朱国明说,两市重点整治的20多条跨界河涌,包括花地河、秀水涌、窖口涌、五眼桥涌、芦苞涌及白坭河等,预计在今年6月前,双方将共同完成相应的截污、堤岸整治等工作。
而在去年12月召开的广佛肇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,三市签署协议,将在联合防治水污染,大力推动珠江综合整治上展开深入合作。
从“互相扯皮”到“联手治污”,珠三角跨界河涌治污的难题正在一体化进程中破解。
水源:
广佛共饮一江水
一衣带水,是人们形容广佛关系最常见的词汇之一。本就“骨肉相连”的广佛两城,如今又不约而同选择了新水源:西江。
去年4月13日,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取水点工程正式开工,工地与佛山第二水源工程紧密相连,都在三水西南金本上陈村。
记者日前来到三水西南金本上陈村的西江边看到,在距佛山市西江水厂取水泵站约100多米的下游岸边,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的取水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,近百名工人忙碌着,泥头车来回奔跑……
金本上陈村的村民们表示,政府在征地时更多地考虑了村民利益,征地为广州还是为佛山,没让他们产生心理隔阂。
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评价说,广州南洲水厂已在顺德日取水100万吨;今年广州亚运会前,还将在三水西江日取水350万吨,届时半数广州人都将喝上佛山的优质水,这一点佛山就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。
由于西江对岸就是以生产陶瓷、五金为主导的肇庆高要的金陶工业园,其废水如果不能达标排放,将会给西江原水带来潜在的威胁。在去年12月召开的广佛肇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,佛山、肇庆两市就西江饮用水源地保护达成共识,以西江中泓线为界,调整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,并将上报省政府批准。
减排:
珠三角限行高排放汽车
众所周知,空气质量的改善并非一时一地之努力便能达到,更需要珠三角各兄弟城市的协同合作。
在广佛两市签订的《同城化建设环境保护合作协议》中,联防联治空气污染成为合作重点之一。在广佛肇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,三市也达成协议,将联动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、机动车尾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工作,共同建立空气污染联防联治长效机制。
近年来,珠三角激增的机动车所导致的尾气污染已引起了高度重视。在去年5月召开的广佛同城化环保专责小组联席会议上,广佛两市环保部门明确表示,将按照省环保局的要求,对汽车实施环保标志管理,互通超标车辆信息,共同控制无环保标志车辆在两市行政区域内通行。在去年9月召开的广佛同城化第二次市长联席会上,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也提出,要以机动车尾气排放整治为突破口,有效改善两市空气质量。
1月14日上午,市民李敦来到佛山车城环保标志核发点,为自己的新车申领了一个绿色环保标志。去年底的限行空气测试前后的9天时间里,全市发放的环保标志达14.6万张,而此前9个月里发放的环标总数才13.9万张。加上之前我市大约有15万车主已在广州申领了环标,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超过半数的车主申领了环标。
“今年3月1日起,全国将执行环保标志管理办法,黄标车今后在珠三角、全省乃至全国,通行的路段、范围都将逐步受限。”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李康文说。
相关佛山资讯及佛山人才招聘信息: 东莞产品外观设计招聘 东莞旅游外联招聘
想了解更多佛山资讯及佛山人才招聘信息,可以登录佛山人才市场,帮助您找到更好的资讯与工作。